上传作品
|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名家访谈>名家视点: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-摄影的本体优势和艺术使命3

名家视点: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-摄影的本体优势和艺术使命3

作者: 索久林
发布时间: 2019-06-03
浏览量: 1234

把表现对象放到自然界各种物质关系的大背景中捕捉感觉。神奇美丽的大自然,是各种物质相互依存的共同体。自然界的各种有生物和无生物都是地球物质运动一个阶段性的产物。人类毫无例外地是物质——生物——生命运动一个阶段的物质存在形式。恩格斯认为:“我们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自然和社会构成的各种关系中。”摄影的表现对象,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领域的,作为物质存在形式,在大自然这个大环境中,肯定有它的特殊意义。这种特殊意义会给我们特殊的艺术感觉。《冰雪芬芳》中孤立地看冰雪也看不出它的意义,把它和朝晖联系起来,看它们之间的关系,便产生了对阳光与生命的深层次理解,它们的审美价值也凸显出来。


640-9.jpeg

《冰雪芬芳》


这样利用光影,可以在看似与人们无关的事物中,发现其与人们情感的联系;可以让看似很小的事物产生较大的艺术价值;可以让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,让整个世界与摄影家的艺术情感共舞。


(二)利用光影调动全部感觉,创造艺术通感的神奇效果


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需要全部感官参与活动,摄影艺术创作也需要全部感官参与。在视觉的认知和表达中,挖掘视觉之外其他多种感觉的艺术要素,从而选用最佳的认知和表达方式,这是摄影艺术通感的运作方式。这种方式强调主观与客观互通、视觉与听觉、触觉、味觉、嗅觉、意觉之间互通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摄影创作中的体现,也是对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艺术实践的总结。安塞尔·亚当斯讲“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,看过的电影,听过的音乐,爱过的人”,斯坦贝克讲“艺术家有第三只眼睛”,高尔基讲“用全部感觉去创作”,都是对艺术通感的阐释。


艺术通感是摄影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方式。然而走进艺术通感却并非易事。静态摄影,用物象光影的立体展示来表现其存在方式,为摄影家提供了认识表现对象多种审美品质的条件,也为摄影家提供了调动全部感觉实现多感互通的客观条件。摄影家可以利用特殊的光影条件,有效发挥摄影艺术通感的作用,实现最佳的认知和表达效果。《遨游》是表现海边小石子在海水退潮时呈现的游动状态。阳光点缀的这些小石子呈飞翔状态,争先恐后,跃跃欲试,具有较强的触觉效应,昭示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勃勃的生机。其实这些小石子都是静态的石头,只是在波浪和阳光的作用下产生了触觉的审美效果。


人的各种感官,职能“有分有合”,功能有长有短。光影为摄影家各种感官联合创造了条件,摄影家可以利用多种感觉观察生活,了解表现对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,掌握表现对象的形态、属性、发展变化等,捕捉它的多方面的审美品质。长白山的冬天,经常是漫天飞雪。面对这类冰雪题材:可以表现冰雪的严圣洁,可以表现环境的严酷,也可以表现树木不畏严寒的品格。然而,散射光让我们从一簇被风雪反复折倒、反复弹起的树枝上,体会到了触觉的感受——“历练”。风雪对树木拥来拥去,是冬天北陲大山里的常态生活;风雪过后,树木照样茁壮成长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风雪对树木不是摧残,是一种生命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历炼,正如个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坎坷一样。于是这幅作品便有了励志的意义。特殊光影提供的通感效应,深化了这个作品的主题。


(三)利用光影特有的成像手法,描绘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


光影作为摄影的造型手段,有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优越的表达功能力。光的色相较之油墨的色相更加丰富、更具有穿透力、通透性更强,更具有锐度和饱和度;影的立体感、象征性、抒情性与光相得益彰。在静态的环境下,相对充分地观看,会使光影的这种特征得到更充分地发挥。


让最佳的用光成为审美表达的准则。摄影术诞生以来。摄影家都在强调光影的作用,注重光的运用。现代摄影工具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人们利用光影提供了方便条件。运用光影在技术上并不是太难的问题。问题是我们应当有科学的用光理念:最佳用光!最佳用光才可能有最佳的作品。用光的资源和手段并不是很难,但是选择“最佳”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英国摄影家基恩·尼尔森认为,摄影家应该观察光在一天的当中的变化,一年当中的变化,很重视选择光的最佳形态。安塞尔·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,也是在研究和解决光的最佳运用问题。无最佳“用光”不拍,有最佳“用光”不放,应当成为一种摄影创作理念。每一个摄影家在每一幅作品的创作中都需要研究光的最佳用光问题,这是在静态影像中发挥光的优势的基础。


摄影的最佳用光,就是最能表达摄影家立意和创意的用光。抓人眼球的光不一定是最佳的光。如果游离了立意和创意,有些看似抓人眼球的光,如点光、区域光、轮廓光、朝霞、晚霞等,当人们仔细观察之后,就会发现是画蛇添足。有些散射光的作品看似平淡,但只要对作品立意和创意有理想的表达也是最佳的用光。最佳的用光还可以对立意和创意用深化和升华的意义。韦斯顿的著名作品《甜椒》,就是利用铁桶、灯泡照明等人造光的方法,出色地表现了甜椒的质感、力度感,产生了意义宽泛的象征意义,成为传世佳作。他自己说,作品的意义超出了本人的想象。


   根据光影条件确定表达的路径。作为表达立意和创意的手段,每一处光影都有特定的形态。这个形态决定了它在摄影作品中的作用和艺术功能。强光弱光、顺光逆光、软光硬光、点光散光、冷光暖光等,都有不同的作用和艺术功能。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和功能,就会产生理想的表达效果。日本摄影师羽栗田坚持常年拍摄富士山,表现富士山生态美的主题。根据不同的光影条件,他每一幅作品对富士山生态美的主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,当然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。他的艺术表达的路径,但都是以符合主题需要,充分利用光影条件为前提的。


在符合主题要求的前提下,可以根据不同的光影,确定不同的选材、构图、风格设计等表现手法。高光和弱光有利于发挥光影的消解功能,有些风光摄影作品就是利用这个功能消除各种干扰因素,创造极简的风格,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。散射光的平和有利于创造柔和的艺术效果,有些表现小溪流水等题材的作品就是利用这个特点,创造了缠绵温婉的艺术境界。


有效利用光影条件,需要对光影的产生、构成有充分的认识。自然光需要追逐,人造光要创造。在创作之前对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效果都应当有明确的预判,根据预判做好用光的准备。


运用光影为艺术表达造势。“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耶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……”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《兵车行》中对战争场面的渲染。画家用水墨、颜色润刷画布、画纸,舞台戏剧中锣鼓敲击、管弦齐鸣等,都是艺术上的渲染。任何文艺作品都要营造展现形象的环境。对环境的渲染,是营造环境的必要手法。这是一种艺术表现上的造势,摄影的光影手段是造势的一种有效方法。


著名摄影家黄公武的摄影作品《战火中的小女孩》,用特殊的景深控制、曝光控制、影调控制等,营造了滚滚的烟尘、破碎的物品、灰暗的天空等渲染了恶劣的自然和社会层面的环境,对表现战争的凶残、恐怖,表现小女孩和周围群众面临的险境与不公起到了有效的烘托作用。


光影手段为摄影造势提供了很多方法。用高反差用光,突出对比的效果;用不同的色调,突出衬托的效果;用明暗和虚实,突出主体的效果;用多种手法渲染背景、渲染前景、渲染色彩、渲染特殊风格等,都是很有效的造势方法。


运用光影手段为摄影造势,由于多种光影的相互作用,也可以产生奇思妙想的艺术效果。夜晚的灯光下,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远望,对面的海湾处是一片游乐场所,到处都有音符飘飞,旋律回荡。为了渲染城市的音乐氛围,用慢速快门拍下来一个城市灯光的背景;用多次变焦曝光和移动曝光,在水面路边和天空拍摄了大量象征音符和旋律的光的曲线,合成之后,《光影合奏》让天上地下浑然一体地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光的交响曲,令人为之陶醉。在摄影创作中,光影的神奇作用还广阔的发挥空间,运用得好,就会为摄影创作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

640-10.jpeg

《光影合奏》